为什么我们的对象总是和前任很像(译文)?

2023 年,努力约会!

版权声明:截止本译文发布尚未获取 BBC 版权授权,基于本博客/公众号非营利性性质及版权避风港原则先行发布,并在发布时已邮件联络 BBC 相关人员,特此声明。

原文地址: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220715-why-we-keep-dating-people-like-our-ex

Copyright Disclaimer: The copyright was not granted when this translated article was published. It was still pu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non-profit nature of this blog/public account and the “Safe Harbor” principle. A related BBC associate has been informed by email at the time of publishing.

Original Web Link: 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220715-why-we-keep-dating-people-like-our-ex


翻译前言

去年(2022 年)十月份我在 BBC 中文网站上读到这篇文章,深受启发,希望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朋友们,也让朋友们能获得些许的启发。

不过 BBC 中文网站国内访问不了;如果直接复制过来到自己的博客上又显得诚意不足。在阅读了这篇文章的英文原文之后,我自觉正好可以尝试自行翻译,这样既有了新意,也不再需要考量除了原文以外中文版本的版权问题。

但不幸自去年十月份起,我与 BBC 相关版权负责人多番辗转尝试联系一直未能获得回复;几个月过去,实在是不愿再毫无止境地等待。考虑到也不是为了盈利作的译文,料想违反版权法规的可能性比较小,于是就决定先翻译着;再往后若确实违反版权,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也算是合理的态度了。

我着实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你有所启发!

另记:本文 BBC 中文网站的译名为《为什么我们约会的新欢总是像极了旧爱》,实在是非常之妙!但我决定不沿用该译名,算是硬要写出些新东西的执念吧。

再记:本译文离 “信、达、雅” 差距甚远,唯求传递出原文所表达的意义。译文必有错漏瑕疵,望请批评斧正,非常感谢!

下启正文。


我们现在的伴侣和前任们总有些特别的相似性;而通过我们的恋爱史甚至能看出我们自身魅力的程度。

八卦娱乐专栏总是喜欢抓住娱乐名人的恋爱情况喋喋不休;而像很多其他名人一样,泰勒 · 斯威夫特指出这种专栏总是对女性的恋爱史拿着放大镜来看,属于是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

斯威夫特说得很有道理。从学术角度来看,假设关于个人魅力的研究结果是可信的话,一个男人有过的前任的数量反而是非常重要的判断因素。前任的数量会影响男性的魅力程度:一个都没有说明不太行,但如果太多了也可能导致负分。前任的最佳数量看起来在一到两个之间为最佳

如果一个男性曾拥有过长期的伴侣关系,那么他会更有魅力一些。理论是这样的:如果一个男人曾经拥有过至少一段长期的伴侣关系,那么由此可以推论出,他肯定在某些方面有浪漫性的吸引力。所以斯威夫特的判断是对的:我们反而应该对男性的恋爱史进行更详细的审查。

但我们为什么要关注某人的恋爱史?这种关注究竟能不能真的揭示什么重要的道理?而且为什么一个男人前任太多会导致他魅力下降?

和多任伴侣分手会导致人们对未来伴侣承诺程度的削弱——所以这也许是为什么我们应该谨慎对待有太多前任的男人。一种理论认为分手后的情感压力永远都不会真正消失:我们会带着这种负面的感受进入到我们新的恋情当中,而这种过去的创伤会常常被回忆起来,让我们在决定是否要向未来伴侣投入更多承诺的时候更加小心谨慎。

但另一方面,如果分手的理由充分,那么分手所带来的情感负担会有些许降低:分手后我们对前任的隐含感受越差,我们在情绪上的调整情况就会越好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心理学家雷恩 · 安德森认为,通过恋爱史,我们可以在不需要对一个人进行太多了解的情况下,在短时间内对这个人的恋爱经验做一个快速的,或者说是粗略的评估。如果一个人的前任太少,那么可能是因为容易看出来的原因导致的;而一个人前任太多,则有可能负担太多前任们的非正面影响。

一个异性恋男性的最佳前任数量是一到两个。

对异性恋女性来说,拥有 “在真正开始约会前快速判断一个人是否是合适的恋爱对象” 的能力尤其有用。进化心理学认为,因为女性对于下一代的抚养投入更大,所以有可能导致了女性比男性要对另一半的选择更为挑剔。其中一种与抚养下一代相关的高需求特征便是 “承诺的证据”,某种程度上这种需求的具象化的结果就是一份曾拥有过的长期伴侣关系。

“男性也可能会想要女性伴侣有高度承诺的意愿,但我的猜想是男性在寻找潜在伴侣时对高度承诺的需求程度上,要低于女性在寻找潜在伴侣时对高度承诺的需求程度。”(译注:我翻译得很严谨了,请仔细看,谢谢。)安德森这样说到。尽管如此,他也指出对短期关系更感兴趣的女性不会特别地被高承诺程度的男性所吸引。

另一方面,年轻女性更可能重视其他女性关于自己将要约会的对象的观点。安德森认为,这是因为约会经验较少的人们希望通过社交线索——例如其他的女性如何形容这个男人——来帮助寻找好的对象

通过某人的前任们来判断潜在伴侣的合适程度被称为 “配对跟随”——如果曾有女性被某个男性所吸引过,那么其他人就会跟随选择,甚至控制了目标对象的吸引力程度之后亦是如此。这种趋势对伴侣关系信任度更低的女性来说尤其明显

有过长期伴侣关系男性的更有魅力,而一些学者更进一步认为正在处在长期伴侣关系当中的男性可能也会是更有魅力的。由此,已婚男性也比单身男性更具吸引力。

一些研究认为女性会觉得已婚男性的照片会比单身男性的照片要更具吸引力,但与此同时,基于现实交流场景的研究发现这种吸引力会消失。这可能是因为处于一段长期关系的男性在表面上可能具备更优质的品质,但在实践上这些男性无法被单身女性俘获,所以这并不会让这些男性更具吸引力。社会影响,比如说风俗禁忌和婚外情的风险,也可能是导致吸引力消失的因素。

一个男性的前任的数量可能会让他的魅力程度有所增减,但数量对女性的影响可能不如男性那么大。

对一些人来说,处于一段关系当中会让她们(译注:因译者个人偏好,一律使用 “她” 和 “她们” 指代中性含义的复数不区分性别团体,使用 “他” 和 “他们” 指代负面含义的复数不区分性别团体。具体什么情况可能是负面含义的判断纯属看心情。别问为什么,我就是喜欢。)的自我感觉更好——这被称为伴侣关系与自尊关联程度(relationship-contingent self-esteem, RCSE)。但如果 RCSE 很高的人和前任仍旧保持联系,这会使他们和现任的关系受到伤害。他们可能不会和现任分手,但可能使他们不那么重视和现任的关系。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情感健康网络实验室的博士后学者友彬 · 帕克认为,一些人对前任还抱有一些火花,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前任的性格特点和现任有些类似的地方(即便内向的人被类似于前任的人吸引的程度相对较少)。帕克猜想,也许这代表着我们大多数人有一种固定的 “类型” 偏好?

我们倾向于选择和前任相似的伴侣这一点听上去可能有点奇怪——毕竟我们就是和这样的人分手的。帕克研究了一份花费九年完成的,有 12,000 人参与的前任和现任的性格特征的调查。这份调查内容有询问被调查人分手和新恋情的情况。

我们的新对象和前任可能很像的原因中之一是因为我们选择的新伴侣是在同一个环境里找到的——一般来说是同事,大学朋友,或者是来自同样信仰的群体。因此,她们通常有相似的教育程度,政治观点或是性格;但同样的,这也意味着我们和她们很相似:作为这些环境里的一份子,我们自己也类似的特质。

在帕克的研究中,调查对象及其前任和现任的性格特征评分都很接近,这支持了 “因为我们在同一个环境里挑选伴侣,因此她们往往和自己很相似” 的理论。而且,“独特特征相似性” 呈显著性水平,意味着前任和现任的性格轮廓特征也非常相似。

“我们没有简单地把某些特质单个地拎出来进行比较研究,像是 ‘乔瀚和麦阖是不是一样具有高等外向程度’ ;而是同时综合考量 ‘乔瀚和麦阖是不是一样具有高等外向程度,中等开放程度,低等神经质程度···’,以获取两任伴侣整体形象的相似性画面。” 帕克介绍道。

帕克指出,考虑到人们通常都对自己有正向的偏见认识,因此任何两个人之间都可能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基于这一点,研究考虑了人与人之间的一般相似性和与我们的相似性。即便如此,“乔瀚” 和 “麦阖” 之间的 “独特特征相似性” 仍然存在。所以,表明我们确实对伴侣有 “固定 ‘类型’ 偏好” 而不仅仅是 “像我们一样的人” 的证据的确存在。

我们倾向于和有类似性格的人谈恋爱,而这种倾向偏好只会在分手之后才会有所更新。

如果我们总是和性格相似的人约会,那是不是不管我们和谁进入恋爱关系,感情中相似的矛盾总会一再出现?非常有可能。你和不同人的恋爱关系因素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倾向,比如分歧的数量。这一点也应证了帕克的研究:如果你和同类型的伴侣交往,那么你的生活也会重复类似的起起伏伏。

和前任的过去可能会如幽灵般在其他方面徘徊在我们四周。人们认为自己对新伴侣的特质偏好倾向会随着时间改变——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人们的成熟程度促使人们更看重其他方面的品质;但这种偏好特质倾向的改变可能只会在分手事件之后才发生。当伴侣双方仍处于相互的恋情当中时,她们 “对 ‘理想’ 伴侣的描述” 是前后一致的。但一份对有过离婚过往的再婚夫妇的研究调查表明,她们对理想伴侣的描述产生了变化——也就是她们再回到约会的市场之后更新了倾向偏好。

帕克进一步提出为何分手是对理想伴侣的想法改变的催化剂:当我们在一段关系里面的时候,我们被鼓励对我们所选择的伴侣保持一种 “信念感”;当我们还单身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太多改变倾向偏好的理由;但分手这件事是我们重新考量倾向偏好的良好契机。

一半的年轻成年人会在和前任分手后继续和前任睡。

那么,我们的倾向偏好的变化是否也意味着我们会最后会和不同类型的人约会恋爱?帕克认为很可能不会。我们可能会有新的 “理想” 伴侣,但我们可能没办法找到她们,最后有可能又和前任相似的人约会恋爱。这是 BBC Future 栏目过去关于情感关系的研究中常出现的重要主题:我们可能 “觉得” 我们知道该找什么样的人,但我们最后并不总是能和理想的对象谈恋爱

在美国维诺纳州立大学研究当代成年人浪漫关系的教授捷栖卡 · 西本博娜说, “约会” 的概念对于年轻一代来说甚至都有点过时,她们勾搭和厮混得更多;另根据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社会学家莎拉 · 哈尔博米金及其同事的说法,总体有一半的年轻成年人在她们的长期关系中包含一段断断续续的时期,也有一半的年轻成年人在实际分手之后继续和前任睡。在这个时代,现任、前任和未来伴侣的界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模糊,因而 “计算前任数量” 这个问题变得有点复杂。

帕克对那些在评估潜在对象的人有一些建议:“在陷入到一段新的关系里之前,最好是先反思一下在前一段关系当中自己是什么样的伴侣。恋爱关系最终都是由两个人所建立和塑造的——如果你不断地在新关系当中发现同样的问题,一部份原因可能是因为你不断地被有同样特质的人所吸引,而这些人的特质又导致了重复性的问题;另一部份原因则可能是你不断地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解决这些同样的问题。”

安德森总结认为,我们的前任们不需要说任何话就能透露出关于我们的很多事。“举个例子,一个人如果赢得过几个魅力超群的前任的青睐,那么她可能自身也具备各种各样梦中情人的所拥有的特质——这也她们有能力吸引人见人爱的对象的原因。

总之,泰勒 · 斯威夫特对 “女性的过往恋爱史总是被不公平地评判” 的看法很可能是正确的,而我们总被类似于前任的人所迷倒也有很多可以被解释的原因。也许我们都应该重新慎重审视一次我们的恋爱史。


翻译后记

这次翻译之旅实在是充满乐趣!

其实一开始我低估了翻译的难度和时间,以为很快就能搞定;结果一上手,一段段翻译和润色所需要的功夫一会儿就让时间溜走了。当然,这也有可能是自己翻译能力实在是不足,效率很低所致。

这片文章是科普性的,里面有大量的链接指向研究文献,光是复制粘贴链接就花了不少时间;而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用法和含义都需要反复斟酌,以确保用中文表达出来能被流畅理解。这确实非常困难,回顾这几天的翻译旅程,不免自觉对中文、英文的理解还实在是太欠缺了,可以提高的还有太多。

但实在是很有趣:在翻译中可以融入自己的理念,让传递的智慧也带上了我的思考。例如,翻译人名的时候刻意仿造近代翻译的风格,让外文名带上一些中华文化的感受;某些没有既成翻译的短语句子,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风格去翻译··· 创造些什么是很困难的,但创造的乐趣也是难以言喻的!

再一次,我真诚地希望这篇翻译能给你带来些启发!

作者: 车公庙食草人

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是在认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