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曾期盼明天会比今天更好

错过侄子出生,老家音乐节取消,妈妈被封在单位,见不到远方的好友,抱不到想念的外甥女… 无辜消逝的生命,不断延长的封控… 难以弥补的遗憾,无处宣泄的痛苦…

约莫十年前,在卡尔德隆家门前的草坪上,我给在国内的朋友打了一个电话,诉说了我对南方那个自由城市的理想与担忧。说完之后对方的沉默,让我意识到我永远不再是 “我们” 的一部份了,而我曾有的期盼恐怕很难再回来了。

回国之后的我很难再理解身边的前辈和长辈还留有的那种期盼——在我看来那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粉饰。不过显然大家对我的观点和想法没有什么共鸣,并在随后的日子里教会了我附和和闭嘴。

虽然闭上了嘴,但那种抗拒和排斥恐怕是很难不被注意到,心里总是祈祷着对方是个粗心的人,不会在意我情绪的小变化。这些年来也只是偶尔能遇到一些心态开放、也不在意我的年龄的前辈一起交流,让我这人群里的极少数派不会总觉得孤独,实在是心存感激。

约莫五年前,有些前辈和长辈也好像渐渐变得不再期盼起来。我清楚地记得,每当社会起了什么变化,他们以前总是能在文字间找到积极的信息,告诉我这是好事;而我总是笑笑,沉默不语。

一次又一次,我在笑里包含着另一种期待:让他们的期待成真吧,我情愿做一个被人讥讽的傻子。

但一次又一次,悲观主义者的期盼落空,只是失落地坐着,如鲠在喉。

关于上一段感情的自我忏悔

我们总是倾向于放大自己的痛苦和别人的过错,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受害者,这样好像就能获得身边亲近的人更多的同情和支持。但我们都知道,没有谁是完美的。

我从没有和朋友聊起过我在上一段感情中我自己的问题,即便是曾和心理咨询师聊起,也只是很简略地一笔带过——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过错和不足,但让自己面对自己的问题总是十分艰难,就好像逃避那些就能让别人更理解自己所受的伤痛一样。就这样逃避着,一边随时间流逝治愈着伤痛,一边假装自己那些犯过的错误和做的远不够好的事是微不足道的。

直到重新鼓起勇气,开始努力寻找新的感情之后的某一个夜里,我意识到若不能直面和反思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和存在的问题,我的心仍然是破碎的:曾经的那些事情会像幽灵一般跟随着我,不为自己划下更高的底线,那么就会再次发生。

为此,我在这里记录我反思的曾经犯下的错误和远远不够的事情,剔除我所有合理化的借口,为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而记录,亦为深陷在爱情中的朋友们提供前车之鉴而记录。

为爱人保持良好的形象

直到我开始尝试学习护肤,我才真正开始理解女孩子在出门之前要做多少的准备。

是说,爱不应当只在乎外在;但我从未真正感激过另一半对维持自身良好形象所需要的付出,也没有真正重视另一半对我的外在的期望。

在无数的笑话当中,男性总是看似幽默地讽刺着女性出门所需要花的时间,却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个社会对女性维持外在的要求,以及女性从小所经历的不应当有的容貌焦虑。

诚实地讲,也有很多男性从小就经历容貌焦虑,而我是属于属于没有经历过的幸运儿:我的皮肤从小就很好,小时也没有因为外貌遭遇过什么事,或是家里人有什么要求,以至于我从来不在乎护肤这件事,直至近几年因为工作与生活,皮肤质量直线下滑。

即便是也有许多男性有过这样的焦虑,但单从一件事上就能看出女性从小所经历的深度与广度恐怕是男性无法理解的:这个社会对男性化妆是没有要求的。

我因为希望让皮肤更好一点,在外在上做出一些努力,便学习如何护肤;直至买齐从洗面奶、爽肤水到面霜的全套护肤品,才发现,仅仅是坚持早晚按顺序使用就已经很困难了。

我不能想象,当一位姑娘为了和自己的爱人出门更漂亮一点,做完护肤流程之后,再花上大量的时间准备化妆,是要花多少精力和时间;而这还没有算上卸妆的时间。即便我总是觉得,女孩子们不化妆也很好看,但我不得不承认我作为男性是无法感受到女性所面临的社会压力,不论这种社会压力是来自男性的凝视,还是被冠以了 “悦己” 的名号。

我现在只觉得,要是哪位姑娘约会化了妆,还戴上了好看的耳饰,那简直是对约会对象最大的尊重;若和这位女孩约会的另一位要是没有心存足够的感激,实在是不配这位姑娘所做出的努力。

但我以前确实是不懂得的,即便是在海外生活过的我,也不过是留在浅显的 “理解” 层面。无数次,我总听到抱怨,说我看起来很糟糕,我也只是无所谓的样子,好像觉得怎么舒服怎么来,虽然不至于邋遢,但也实在配不上身旁美丽的姑娘。从没被凝视过的男性,实在是很难理解维持外在所需要的努力和心力。

当开始理解一点点女性所经历的,我想我有很多事情是可以做到的。我恐怕并不是真正需要在外在有巨大的改变,像是比以前更瘦;而是真正开始正视我需要为外在做出努力。像是在护肤上做出一些努力,在衣着上做出一些努力,甚至是在发型上。

我在思考,当女性在社会中经历凝视的时候,我如果把自己作为凝视对象,我是否能更多地体会爱人的所经历过的?感激她的努力,并让自己变得更好。而这样的坚持不应当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变得随意起来,如果不能一直持续地进行下去,我嘴里所说的支持女性主义不过是句空话罢了——一点点的体会都做不到,谈何支持。

这样的思考也激励着我保持运动:倘若自己都没有足够好的运动能力,如何配得上愿意同我一起探索这个世界的姑娘。

永远都不要把你的爱人锁在门外

如果没有把爱人锁在门外,我可能现在还不是单身。

倒不是为分手而感到后悔——分手是一件正确的事情,只是这件成为最后一根稻草的事情本身是错误的:没有人有任何理由被别人锁在自己家。

我很小的时候被锁在家门外过,因为我超过时间在朋友家玩,很晚才回家。我仍然记得那晚我是怎么在门外一边哭着,一边被漆黑的楼道吓得不轻。我小时总是非常怕黑,冬天天黑得早,楼道里就已经快看不清了,每次回家上楼都要在楼下踟蹰很久,才鼓起勇气一口气跑上楼敲门进家门,才感觉好像从充满惊险的路途上回到了安全的地方。

被锁在过家门外的经历让我的安全感受到了巨大的伤害,在我长大的过程中我艰难地修复这带来的创伤。回想起过去的经历之后,我无法原谅自己如何对自己曾经的爱人做出这样的举动:即便爱情已很难继续,但绝对没有任何理由做出这样的事情来。

倘若只是为了用最坏的伎俩去残忍地伤害对方,那维持这段关系早已没有意义;为什么不能早一点成熟地分开,还要这样给另一半带来更多情感的创伤。

永远都不要把你的爱人锁在门外,如果你真的在考虑这样的举动,那可能你们早就应该分开了。

不要逼迫爱人下没有准备好的决定

我总是自诩总是百分之百支持爱人,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尤其在订婚这件事上,我不过是逼迫着另一半做我想做的事情罢了。

我明明看到了爱人的迟疑和不确定,但我自负地把自己想要的置于爱人之上,在爱人不情愿的情况下,利用家庭和社会压力迫使爱人成为了还未准备成为的未婚妻。

讽刺的是,我自己说着不想成为 “普通而自信的男人”,却没有在重要的时候看到爱人的需要,支持着爱人,变成了自己所讨厌的那种人。

我们总讲婚姻并不只是两个人的结合,是两个家庭的结合;但假若作为根基的两个人的结合本身是种在石头缝里的,那要如何如期许版结出像在好地里长出的好麦穗?

这是一种伪善:若只是为了表现得高尚而在那并无伤大雅的时候作出支持的样子,而在那触及自己利益的百分之一的时刻用自己处于优势的社会资源逼迫爱人作出没有准备好的决定,这能算相互支持的爱吗?

在订婚后的半年,爱情如流星般划过,然后消逝,为亲人和亲近的朋友带来伤痛;时至今日,我仍然心怀深深的愧疚。

我希望我剩余的人生中,继续背负着这愧疚的十字架,去反思和警示自己是否对自己所声称所坚持的理念知行合一:

爱是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尊重;爱是无条件的。

后记

我在每天的晨祷里,总是会加上祈求天主引导我在生活中找到我灵魂伴侣的祷告。祷文里这样说:“愿我的生活已经准备好迎接真爱(May my life be ready to welcome true)”。若破碎的心灵没有被修补好,不能真正称为 “准备好了”。我常问自己,自己是否准备好了,自己是否足够有资格了,迎接这样期待着的爱情?

我希望我准备好了。

美国游牧指南

一篇我在美国做现代游牧民的经验分享,因为完全没有租住酒店或者民宿节省了大量的成本,你也可以叫它 “半穷游指南” 。

我必须要承认,我一开始就没打算在美国住酒店或者民宿什么的。一方面我是幸运的,在美国有很多好朋友,只要我去,总是愿意借个床给我;另一方面,如果能把美国超贵的酒店、民宿费用省下来,多享受一些美食或是多给朋友买些纪念品,这样我想会把钱花得更有意义。

当然还有其他考量:所谓 “游牧”,租车是必选项,再加上现时居高不下的油费,这部分就占了很大的支出,好在美国高速没有收费一说。既然有了车,在车里睡觉总是合理的,虽然难免有些不便,但是通过合理安排行程地点,问题总能一一化解。

如果你期望到美国来一次公路旅行,沿途走走停停感受生活与风景,同时又想尽量省一些钱好花在别的地方,那么我想我的游牧指南能带给你一些启发。

你需要一辆卡罗拉

在美国人的刻板印象里,华人开日本车总是很多。考虑到我的第一辆车是 1994 年款的两门版丰田凯美瑞,第二辆车是美国版日产骐达,对日本车的熟悉总是让我不由自主地符合刻板印象:只要是租车,我几乎总是租日本车。

租日本车还有很多现实的考量:更省油、更可靠、问题更少,甚至租日本车往往更便宜。我总是喜欢慢慢悠悠地开车,别人加塞也不太生气,对我来说安全高于一切,因此总感觉日本车符合我的性格。当然,如果你正好相反(虽然这听上去并不是特别安全驾驶的样子),日本车缓慢的加速可能不太适合你。

近几年租车,我会优先选择卡罗拉,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美国,除了它省油、可靠、租金便宜之外,它从低配款到高配款几乎都配置了相当可靠和便利的驾驶辅助功能。如果你能够适应它的辅助系统,在美国便利的高速上你几乎都不怎么需要绷紧神经地驾驶。如果你想像我一样,早上花了 3 个小时探访了荷里活山上的好莱坞标志,还想开 2 – 3 个小时的车到马里布的海滩看夕阳;或是从俄勒冈的格兰茨帕斯开 10 个小时到加州洛杉矶,还想有精力去拜访朋友,有驾驶辅助的车能帮助你保留更多的精力去体验更多。

租的卡罗拉,停在美国农田边

为确保能租到我想要的车,我几乎不用那些传统的大租车品牌商,像是 Enterprise 或是 Hertz 什么的——他们总剩下什么给你什么,价钱也并不便宜。我总是用 Turo,类似于国内的凹凸租车,大部分是私人的车,能确保你租的是你想要的。但是 Turo 有些车主会有送车上门费用,往往很贵,有时候加了送车上门服务反而比别的日租更高的车型总的花费更高;也要留心里程限制,提前想好可能会开多远,超出里程限制会有额外的费用。

作为参考,我一天的租车费用大概在 80 美金,包含了保险的费用,虽然我是一个人,但我想车内空间算上行李搭着两个人是毫无问题的。

到沃尔玛采购旅途用品

拿到车以后可别急着出发,一定要到沃尔玛一趟买一些出发必备品。

在美国做过蓝领工人的我总是更喜欢便宜的沃尔玛,甚至因为在沃尔玛工作过而倍感亲切。当然你也有很多其他选择,比如说塔吉特(Target),卖的东西感觉就高级一些。

做游牧民,夜里做好保暖是很重要的,沃尔玛 20 美金的被子让我睡在哪都感觉很暖和。

经验来看,车里的座椅睡着容易腰疼,有一个腰垫总是会让你感觉更舒服。另一方面,有个枕头也会增加睡眠的舒适度。我的这次旅途出发之前就准备好了腰垫和枕头(是的,我带了我最爱的枕头出国),夜里总是倍感舒适。如果你没有准备,可以在沃尔玛看看。

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水瓶喝水用;带可封闭出口的大矿泉水;去海滩或是夜间让脚放松的拖鞋;路上可以吃的零食;旅行装的洗漱用品;浴巾、洗脸巾··· 这些东西在沃尔玛都不贵,为了尽可能地提高旅行的舒适程度,仔细地考虑自己可能会用到哪些东西然后采购吧!

来西海岸吃一个 Double-Double

美国是一个快餐业高度发达、遍地都是的国家,你可以找到各种类型的快餐店,甚至中式快餐。

在西海岸,我最爱的莫过于绝不使用冻肉、冻薯条的现制汉堡店 In-N-Out 了。标志性的 Double-Double 双层芝士汉堡还不到 4 美金一个,而薯条只需要 2 美金一份,口味也不会很重或是很油腻,实在是老少皆宜之选。

经典的 Double-Double

当然,早餐就吃汉堡肯定有些哪里不对,这时麦当劳的早餐套餐总是比较实惠的选择,5 美金可以买到带薯饼的套餐。顺带一提,我感觉美国麦当劳的薯饼总是更好吃一些。

如果你不介意多花点钱,尝试一下纯正美食风格早餐,可以找一家咖啡店(cafe),看着心情点。我在这次旅行中发现两家非常好吃的早餐店,好吃到让我重新思考美食餐饮是不是其实精髓在早餐。到这样有服务员的餐厅用餐,请至少给 15% 的消费,如果觉得服务很好可以给到 20%。当然实在觉得服务不好,不给也是可以的,要做好被店员追出来的准备。

伍德兰的咖啡厅,Sunshine Café
Sunshine Café 的秘制牛肉配煎土豆

另一个思路是到艾伯森(Albertsons)这样的连锁超市寻找填报肚子的东西。“艾伯森有最好吃的炸鸡!” 这句无意间的感叹被我的好朋友蕾安记了好多年,直到最近再去探望她,她拿起这事又开起了玩笑。虽然感到略有一些尴尬,不是很想承认我说过这句话;但艾伯森的炸鸡确实很好吃,又感觉这话确实像是我会说的,于是也不太好再拒不承认。

艾伯森不仅炸鸡好吃,各种各样的土豆沙拉也是非常可口。只是艾伯森的食物分量总是很足,而游牧旅行又不方便存储,因此还是要根据自己的胃口大小来买。

24 小时连锁健身房是洗漱的好地方

经实践,各地的连锁健身房实在是适合洗漱。美国的 24 小时健身房有很多,我评估以后选择了 Planet Fitness 的 25 美元的套餐,全国都能用,还可以随时取消,不像其他健身房好像要一次付一年的,对于短途出行的游牧民来说实在是不友好。如果选择 Planet Fitness,一定要和业务员说好你的需求,办完第一个月的服务后在第二天或者回程时在办卡的店里取消服务,不然有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加州沙漠区的 Planet Fitness

说实在话,如果只是去健身房洗澡,我会有一种好像无家可归的羞耻感。为了避免这样的羞耻感,我总是穿着运动装去健身房练个一小时才去洗漱,毕竟游牧民也是有尊严的。

早间的洗漱我通常都在吃早点的快餐店搞定,美国很多快餐店都只让顾客使用卫生间,如果发现门打不开,就需要和服务人员说一下怎么开门。这样做的目的我想可能是因为美国流浪的人很多,在洗手间嗑药的也很多,想要尽量让顾客有使用卫生间的权利,这我还是能够理解。

在旅途上如果需要使用洗手间,作为一个有尊严的游牧民,我总是到加油站买杯饮料或是别的什么再问。沃尔玛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只是美国的沃尔玛店面总是很大,在店里绕着走一圈有时候并不是特别有趣。

ARCO 加油站的日落

回沃尔玛停车场睡觉

我不喜欢到公园过夜,总是有很多蚊子。卡尔德隆家的路易斯爸爸说他年轻的时候睡面包车里,喜欢在公园和山上过夜。我想他可能说的是冬天,蚊子冬眠的时候。

沃尔玛总是开在治安相对安全的地方,店里即便没在营业也总是有人在店里工作,所以沃尔玛是我的首选。我总是喜欢在沃尔玛停车场找一个灯比较暗的角落,留一点窗户,熄火睡觉。为了保持游牧民的尊严,我总会仔细选择停靠的角落,这样即便有人很早来沃尔玛购物也不容易注意到停在角落的车和在里面睡觉的我。

在沃尔玛停车场过夜

我偶尔也在健身房的停车场角落睡觉,不过总是有车进进出出的,不太喜欢。

网上有游牧民也有推荐教堂停车场,或是露营停车场。教堂我想是个好选择,但露营停车场通常都要额外收费和预订,我就都放弃了。

挂挡,出发

做好这些准备,就可以出发了!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没有包含在这个指南里,不过所谓 ”凡事都有第一次“,你也不可能总是准备得很完美。路上买张电话卡,有问题问谷歌,谷歌不会的问问当地人,你总能找到答案。

马里布的金色海滩

后记

以前在洛杉矶生活的时候,我作为一个穷留学生几乎没有太多机会到处走走看看;即便后来有了车,也只是在为生活奔波,无暇他顾。

这次旅行,达成了我很多心里的愿望,这些愿望在我的心里很多很多年,一直没有忘记。我想,念念不忘,总是会有回响的。

在俄勒冈的朋友卡尔德隆家里,贝卡和我讲,“安迪,你这些年真的成就了很多。” 我一时竟十分感动,差一点要哭出来。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每个人也都希望有人能够看到自己的努力,那个时刻让我深有触动。

住在加州沙漠区域的蕾恩问我,我什么时候再回美国看她。

”很快的,不用担心。“

”你七年前也是这么讲的安迪。“

”下次会比这次要早的,你放心就好了。”

苦难,父子,与刻板印象

路途中总会有些故事,或悲伤,或温暖,或深思。

那年不顾及家庭条件,毅然决定去国外留学的时候,我总是默默地告诉自己:即便未能完成学业,有了这样一段经历,在孙辈面前吹一吹牛,那也是有意义的。

未曾想,那些经历成了一个个故事,对我有了一些特殊的意义。这些年过去,积攒的故事越来越多。这些故事像一颗颗星星,布满了我的静谧的夜空,指引着我人生的方向。

苦难

安东是新来的卫生打扫员,我转到电子产品销售部以后他是来接替我工作的。

安东帅气的很,年龄比我大一点,只是看上去略有一点稚气未脱,有一点贾斯丁·比伯年轻时的神韵。他剪着短发,左右耳朵上各有一个拇指大的耳环,按中国人的标准来看痞里痞气的,但他脸上总是笑容和阳光,和 “痞里痞气” 这个词丝毫没有关系。

他很好学,总是来我们部门问东问西的,希望也有一天能像我一样从打扫员到销售部的 “飞跃”。我们年纪相仿,就很快熟络起来,不时讲一些店里的事情,偶尔我也教教他关于电子产品的事情。

那时我生活很紧张,生活的费用都要从工作收入里出。有时候感觉车贷、房租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上班的时候总是尽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给顾客,闲下来的时候就会到在店里的麦当劳请店员现炸一些麦乐鸡块,找个角落,把四五种蘸料挨个打开,妄图用丰富多彩的鸡块口味对抗生活的艰辛。安东这时来了,正好也是休息时间,我们便和往日一样聊一些有的没的。

不知怎么得聊起生活辛苦,我便和他大倒苦水,讲那时我如何家庭之间有矛盾和冲突,独自一人在美国求生活求学业云云,好像我是天底下最惨的孩子。

听罢,安东沉默了一会儿,和我半开玩笑地讲:“我感觉我也挺惨的,不过我想我们惨得有点不太一样”。接着,安东和我讲了他的故事。

他的父母从小虐待他,他身上的纹身遮盖了一些,但他指出来以后任然能看得十分清楚。到了可以打工的年纪,他就离开了父母独自居住,辗转多地。艰难的生活并没有因为他离开了父母就给他有任何的喘息:没有学历,只有做最简单又不稳定的工作,时常因为公司不再需要工而被辞退;轻信朋友,让朋友拿走了贷款买的车却不付贷款,身上背了许多债务;每天要从山里通勤到店里上班,即便是开车也路途遥远。他坦诚地说,他也不知道未来路在何方,只是每天都在努力地过下去罢了。

听完他的故事,我竟一时不知如何回应,呆在那里。我感到十分之羞愧,之前在他面前讲起自己的苦难感觉好像是在炫耀似的:相比之下我那哪是苦难,自己选择的路罢了,而他却没有多少自己选择的空间。

要苛责他愚蠢,那是很容易的:没有学历,轻信朋友,自然会落得这个下场。可我实在是苛责不起来,我不能想象自己如果是他,自己能不能做得比他更好。我真的太幸运了,不管是我以前曾经的到过的帮助,我的家庭,国外学习的机会,还是当时的那份工作,我比大多数人都要幸运。如果安东有个可以依靠的长辈,给他指导,也许他就不会走那么多的弯路,当时的生活也不会那么的困难。

我有什么好抱怨的呢,我想。这个世界上总有人比你的生活更加困苦,不管是在洛杉矶、东京、还是北京,而他们还在坚持着,生活总得要继续。

没多久,安东的女友来找他,安东脸上的笑容那天好像没停下来过。他指了指他女朋友的肚子,我一时没明白,问他怎么了。他笑着说,他要当爸爸了。这时我才注意到他女朋友隆起的肚子,和她脸上的期待的笑容。

来自中国的我总是很容易地想要去骂他:自己的生活都没有理清,怎么就能这样不负责任地把一个新的生命带来这个世界上?可她们眼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让我实在是难以开口:假如是我,我能放弃这样意外得来的宝宝吗?如果就这样放弃了,我要如何面对曾经面临这样抉择的妈妈?

当下,我只为她们高兴。也默默为她们祈祷,愿天主指引她们的道路,尽早从困苦的生活中走出来。

后来,安东辞职了,因为离家实在太远,实在无法坚持下去。作别前,我拥抱了他,祝他未来一切都好。

看着他离去的身影,我知道我会记住他。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给我好好地上了一课,教会了我不要高估自己的苦难,也要好好地感激自己已经拥有的。

父子

电子游戏区总是时不时会有家长来买游戏,游戏文化在美国很盛行,毕竟 1972 年美国就有了雅达利游戏公司,如今很多人家里三代人会一块儿玩。

这天游戏区来了一对非裔父子,这倒并不多见。不是说店里来购物的非裔少,我听店里的同事说他们以前和著名饶舌歌手史努比狗狗(Snoop Dogg)合过影,那时他是店里的常客。只是非裔美国人印象里总是更多买生活用品,电子产品里也是以 “必须” 的电视、手机占多数,游戏这样的非 “必须” 文化品总是白人买得多一些。

这对父子穿着体面、朴素,看得出家境一般,但是是有文化的家庭。毕竟店里见得多瘾君子了,礼貌的客人总是让人心生好感。

那父亲走向我,说希望给他儿子选一款游戏,奖励他努力学习取得的好成绩。

我带着他们走到游戏柜台前,用磁吸钥匙打开玻璃柜门,给他们讲解当时最火热的游戏有哪些。记得那是新出的马里奥游戏销售非常火热的时候,同期还有口袋妖怪和怪物猎人的新作,不管哪一款都可以让这个小家伙好好地玩上一阵了。

我让小男孩慢慢挑选,去旁边整理货架去了——零售行业,我总是注意要让客人有足够的时间做选择,无论是小顾客还是成年顾客。

小男孩挑了一会儿,从货柜下方拿出了一款游戏,和爸爸说就要这个了。

“你确定吗儿子?不用担心要花多少钱,我答应了给你买你喜欢的游戏,没关系的。”

“是的爸爸,我就要这个了。”

我准备为他们结帐,接过游戏,便立即明白是什么回事了。

那是一款不知名的游戏,趣味性显然是比不上我给他们介绍的优秀作品了,但价格也便宜了一半。小男孩的爸爸显然是不懂游戏的,我作为游戏爱好者实在是明白马里奥、口袋妖怪这样的游戏的魅力,这样不知名的游戏是比不上了。

但他爸爸看得出价格的差别,也自然懂得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他再次严肃地说,“儿子,我答应了你,我会给你买你喜欢的游戏,别担心花钱。你确定不要安迪刚刚推荐的游戏吗?”

“是的爸爸,我喜欢这个,就买它吧!”

“好的,安迪,那就是他了。”

孩子父亲充满爱的眼神里,我好像看出了他有多么对自己的孩子感到自豪,仿佛生活的困难都不算什么。能为自己的孩子买到想要的东西,这是一种特别的成就。

我熟练地为他们结了帐,微笑着把游戏递给孩子,目送着他拉着爸爸的手,蹦蹦跳跳地走出店门。

我比这个孩子年长许多,但我是一个好儿子吗?

我这样问自己。

我比这位父亲年轻许多,但我能成为这样的父亲吗?

我这样问自己。

刻板印象

阿根廷的华人很少,所以我走到哪我都会和朋友开玩笑说那条路上唯一一个华人就是我了,不怕找不到我。所以戴维的出现让我有点沮丧,让我准备好的华人梗派不上用场。

戴维是洛杉矶人,长住旧金山。说是长住,也快一年多没回美国了,我们都想着这家伙肯定是做咨询工作赚了很多钱,才在旧金山长租了一个地方只是存放东西罢了。他也大方承认,这几年都在全世界各地玩,都没有在工作的,引得我好是羡慕。

戴维典型中国南方人的长相,虽然长住旧金山,衣着却一副广州本地的人风味,丝毫没有在意的样子,以至于时有衣着焦虑的我和他同行总能莫名生出些自信。

戴维的普通话异常的好,作为一个美国生的华裔其实并不多见。他讲他小时候被妈妈逼着去上周末普通话课,班里都是那种被爸妈逼来的华裔小孩。好在他虽然抗拒,倒也勤勉。如今回想起来,非常感谢妈妈逼着他学普通话,虽然字不太会认,但是和我普通话交流是没问题了。

吃饭时,他讲起他和他好朋友的事情来。他讲,有一天他的好朋友交了新男友,他见到了。回过头来,他就对他好朋友说:“这家伙不行。”

“戴维,你到底是不是美国人,我怎么感觉我比你还美国人,我从来都不会这样评判别人的!” 我一边用手捂着眼睛,一边笑着说。

“这不怪我,那家伙帽子带得特别歪,一看就不是什么好玩意。” 戴维一边讲,一边露出自信的神情,“而且最后她们分手了,我判断是对的。”

“好吧戴维,你是比我更传统的中国人,我算是明白了。” 我无奈地说。

我们又聊起找女朋友的事情,我说,“我英语还可以了,所以我也不是很介意我另一半是哪里人,只要能用英语沟通就好。”

戴维一脸 “这样不行” 的表情,说:“我要找肯定找一个华裔姑娘。我和你讲不行的,你看,你要是找一个白人姑娘,她在各个文化方面好像就 ‘升级’ 了一样。首先是饮食吧,我们中华文化有各种各样的餐饮,那找一个白人姑娘我能得到什么呢?苹果派?得了吧。”

“苹果派怎么了,虽然你说得有道理,但这也太种族歧视了。” 我一边笑着,一边为自己的开放性辩护。我第一次发现原来华裔也是可以歧视白人文化的,说的还有理有据,令人叹服,一块儿吃饭的拉丁裔美国姑娘也笑得不行。

“我有时在想,和西方人比起来,我好像没有那么思想开放;但和中国的环境比起来,我好像又开放得太多。我时常感觉自己好像总是在东西文化之间,像是一只刚学会迁徙的鸟,在路途的中间徘徊,不知道家在何方。” 我带着一点点惆怅,开着玩笑,“所以我为什么我喜欢美国,在美国没人管你那破事,像戴维这么传统的华裔也过得挺好。”

“那是的,美国就是这样。你知道美国是没有官方语言的吗?大家以为都是英语,其实美国没有规定。” 来自纽约的姑娘附和到。我睁大了眼睛,好像不敢相信的样子,但回想起以前在加州考驾照是有中文考卷的,似乎确实是的。

那餐饭后没多久,戴维就动身继续他的旅程了,我们约好在桂林见面,他说等中国重新边放开边境就来,也说如果我去旧金山的时候欢迎去找他。戴维终究还是美国人,很容易和人熟络起来,也很真诚地邀请我。

遇到戴维让我又开始思考,哪里才是我的归宿,而我又要去向何方。

也许戴维也是一样的吧。

写在远行之前

大家都讲,人生三个阶段是要接受父母是普通人,自己是普通人,孩子是普通人。我第一个阶段就跳过吧,直接进入第二个阶段就好···

小的时候也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代表公司到国外谈业务。

那都是别人家的故事,谁家的儿子成材,在那个国家工作定居;谁家的女儿有出息,在那个国家做研究;谁家的孩子在哪里留学,学毕归国,在大企业供职···

那些故事离我都太遥远,毕竟家里没那个资源和条件——倒不是说家境有多贫苦,在小城市算得个中游,温饱不是问题,但要达到那些高度似乎有些遥不可及。自己呢,也不算是个读书的料,算不上差,但离 “优秀” 似乎还远了一些。

小时候的对未来的设想不过是做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可能像我爸爸一样做一个警察;或者从政,为大众利益而工作。哪里有什么远大理想,不过是想要为社会和别人做出一些自己的贡献罢了。

即便在美国留学生活那几年,最大的愿望不过是找到一份踏实的工作,努力晋升,有自己的家,周末可以去教堂做服务,这样的生活就好。

蓦然回首,天主已经将我带到了另一条路上,好像自己成为小时候 “别人家孩子” 的样子,颇有些自豪。

对普通人来说,出国早已不再是什么难事,普通人攒些钱,近的去东南亚看看,远的去趟欧洲,选择多了。但公费旅行的意义可不一样,那代表了领导的信任,公司对自己工作的认可。行程的规划、安排、细节的讨论,种种工作也比旅游要繁复得多——总得不能像旅游那般闲适,出差回来得要有足够的成果。

决定好行程安排的那一刻,有些确实的成就感:仿佛自己达成了某种爸妈未曾达成的成就,我的努力为家庭带来了荣誉。与此同时也心怀感激:家庭对我的付出,尤其是妈妈的付出,成就了今天的我。

我想我的爸妈是自豪的,毕竟小城市里值得说道的并不多,虽然我离为人父还远,但那种 “‘别人家的孩子’ 是我孩子”,这种愉悦感和想要分享的冲动怕是再低调的父母也难以抑制。

我自己的自豪感很快就冷却下来,因为我知道和祖辈的成就比起来,我还差得很远。

我爷爷是大学生,成绩之好,教授极力挽留任教。那可是远早于 1966 年的时代,即便那是在上海,大学生如凤毛麟角——要知道在现在这个所谓 “大学生泛滥” 的时代,我连大学生都不是,这个事实刺痛着我,总是让我觉得自己是 “家道中落” 的罪魁祸首,而这还只是我爷爷传奇般的一生当中的一件事。

诸如此类的故事,在生活上的小细节中碎片般地展现:家里有一把二战时期美军士兵送的水果刀;小时候爷爷总是一两句俄语来逗我;自上海随其父居家搬到小城市定居;在棉纺厂做领导,从事机密军事项目;读外文设备说明书,指导使用进口设备;坐飞机出差至意大利,接受设备使用培训,途经多个国家···

碎片般的信息拼凑在了一起,波澜壮阔的人生浮现在眼前:和美国人称兄道弟,和俄国人亲如手足,和欧洲人把酒言欢。

我曾想从我爸身上寻找家道中落的证据,这样好像能让我的努力的价值得到一些升华。然而未能得逞:聪明、勤奋、正直,当年以前几名的成绩考入警队,在体系内服务几十年;虽无大富大贵,但也荣誉无数;始终为社会公益奋斗,感染了无数人,自然也感染了我。更不消说,他是个大学生——虽然我知道这多少是牺牲了大姑和小姑的利益的。

家里的女人们更是从奶奶辈起就站在时代的浪尖上:我奶奶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丝毫不影响其自强和好学的精神;报章杂志常年不落;电脑打游戏、看电视剧不说,微信也玩得得心应手;思想进步现代,特别能理解年轻人的想法。

更别提我妈了:没有我的妈妈,就没有今天的我,怕是长篇累牍也难尽我的情感。

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我很难将自己一丁点的成就归功于自己。我想我不过是一部份地延续了家庭一直以来的优秀传统,勉力地摆脱潜在的 “家道中落” 的责任罢了。

多年以后,我总算明白了为什么我爷爷在我年少出国之前一定要 “留学准备和在校学业两手抓”:如果是他的话一定是能做到的。而我那时只是沉浸在出国留学的热情之中,对这样的要求实在感到难以满足。

现在临近出国出差,我还有些焦虑和紧张,担心是否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夜里难以入眠,索性接着整理。仔细想来,这其实深受爷爷的影响,小的时候他总是会问我是否准备停当;偶然忘带东西带来的挫折也总是难以平复心情,就这样养成了总想要准备充分、小心谨慎的习惯。

独立成年之后,总觉得自己好像摆脱了家庭的影响,实现了爸妈那一辈做不到的事情。可仔细想想,我们其实只是在前一代人的影响下继续成长,深深地被影响着而不自知罢了。

我妈妈和我讲过,他的某个长辈年轻的时候在街坊里教书,可能是方圆百里甚至千里内唯一一个会说英语的人,就不知是生于清朝还是民国了。不说还好,平日自觉英语水平还行,算是家族里英语说得最好了;现在嘛,只觉 “家族传统” 而已,没什么好骄傲的。

我与《亲密关系》的三年旅程

不管你是在期待一份满足的亲密关系,还是已经在婚姻中许多年,我想《亲密关系》这本书都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读完《亲密关系》这本书,我花了三年的时间。

在我的云笔记本里,有一个专门记录我想要看的电影、书或是其他想要做的事的笔记夹。每当我在别人的评论、推荐中发现引述了一本书,我特别感兴趣,就会把这本书记在“读书清单”那一页上,期望着当自己有机会的时候把那本书买了,然后慢慢阅读体会。《亲密关系》是最早出现在我的笔记里的书之一。把这本书放在书单里的原因已经记不太清了,只记得这本书是了解亲密关系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评价很高。

至于出于什么动机使得我买了这本书,通过找到过去的购买记录和朋友圈的记录,我大致能回忆起来。

那是我的前女友刚刚从大学毕业的一段时光,已经异地相恋多年的我们终于能在一起生活了,我们都憧憬着未来。

我女朋友 June(称呼已模糊化——车公庙食草人注)正在结束大学毕业前的工作,准备回(我们的)家。我感到非常的骄傲与自豪,因为在中国,本科生仅占青年人口13%,更是仅占全国人口4%。

我更因为她在毕业之前就做好了面对社会挑战的准备而感到无比开心,在毕业前就找到了一份喜欢的全职工作,远高于我多年前扫厕所的起点。

我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感到确定和安心,我知道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在我们的努力下更好。

大学是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挑战,生活中还有更多的挑战在路上,我想我最爱的 June 已经准备好了。

车公庙食草人,朋友圈,2019 年 5 月 15 日

即便是这样的憧憬,在她毕业之前的几个月我们就因为如何使用收入争吵过。回忆起来,那是特蕾莎 · 梅还在领导英国政府的时候,每次看到关于梅的报道,我都为她不屈不挠的意志所折服。我无法想象她曾经历过什么样的压力,即便后来辞任,她依然值得我景仰。

伴侣间连怎么支出都会有巨大分歧,难以想象 特蕾莎·梅 要怎么弥合议会数百人和几千万英国人的意见和分歧。

杰里米·科尔宾:台下逼宫一时爽,一直逼宫一直爽…

车公庙食草人,朋友圈,2019 年 3 月 30 日

我是 2019 年 5 月18 日凌晨 3 点买的《亲密关系》,那是一个周六,我可能因为工作的原因那个周五和周六休息。前女友刚刚搬来和我一块儿住,我应该沉浸在幸福的感受当中。但是凌晨 3 点我还没有休息,那意味着我们刚刚经历非常严重的争执。之所以是争执而不是争吵,因为我每当有矛盾的时候总是克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因为生气而说出无法挽回的话;我也总是需要时间思考和判断问题出在哪里,避免逻辑的问题,所以看起来好像沉默不语。

把这些线索串在一起,好像我又回到了那个夜晚:我因为不堪苛责,从家里走了出来;我可能心情极度糟糕,到小商店买了一包烟——我很少抽烟,过去只会在压力很大的时候到商店里买一包抽上几根,然后剩下的烟在家里放着直到下一次我又面临压力的时候;在夜里的风中,伴随着烟草的味道,皱着眉头思考我们的关系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那个夜里的某一个瞬间,我想起了《亲密关系》这本书。“也许这本书能帮助我?”带着这样的希望,我买了这本书。

有趣的是,当时我买了两本,一本是第 6 版的中文版,一本是第 7 版的英文版。抱着“我英语还行”这样的想法,想要一边学习英语一边学习亲密关系,同时我还可以让前女友同时看中文版的。收到书之后,我很快就放弃了这个想法,主要是高估了自己学术英语的能力,英文版接二连三的专有名字让我招架不住,英文版的书很快就被放在书架上开始“吃灰”了。

即便是改成阅读中文版的,我也很快发现一样很吃力。《亲密关系》是一本学术著作,她不像小说和散文,罗列了大量的研究记录,各个观点都有大量的事实和论证过程。阅读这本书让我想起了我阅读《学会提问》这本书的时候,好像每读一句,如果不仔细思考一会儿,完全没法理解它在说什么。但这样的书你又知道她非常的重要,读完你的知识会得到更新和开拓,即便阅读得十分艰辛,你知道那是值得的。

因此我很快就建立了务实的预期:这是一本我不会很快看完,但是一定会看完的书。就像我不知道花了多久读完《学会提问》一样,虽然旅程很长,但是慢慢来一定能抵达目的地。这样的期望建立以后的某一天我遇到了一位自称很快就把这本书就看完了的朋友,说这本书很容易懂甚至过誉了,我尴尬得一时不知如何作答,甚至一度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好在我对自己的智商也有务实的认识,算不上优秀,也就平均,这样也就可以了。

这两本一中一英并不是我买的唯二两本。有段时间因为我可能觉得我和前女友的感情确实需要帮助,但纸质书有一些厚重,拿着到处走坠手不说,也不方便收放,就买了一本亚马逊电子版的。再后来有段时间,我觉得这本书写得太好了,就推荐我爸爸也看一看,也给他买了一本;如今我看完了,不知道他看到哪了。

即便是建立了正确的预期,准备好了电子书阅读器,可以随时随地地看书,时不时提醒自己读完这本书的重要性,在前两年我也只读了不到四分之一。

我好像总是在感情发生冲突和矛盾的时候才拿得起这本书,每一次拿起来看这本书又会再一次地感受到这本书所涉及的亲密关系的方方面面会让人受益匪浅。现在回忆起来,没有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忽视了感情里的危险信号,我没有重视。书里很多讲述的工具,比如说伴侣间沟通的方法我很早就意识到了,但是情感关系当中不能只有一方采取行动而另一方由着性子来。

有段时间我喜欢给我最好的几个兄弟分享我读到的内容,书里面会讲的与人初识应当采取的策略,好像是一本培训“搭讪艺术家(PUA)”的书一样,我那个情感经历极其丰富的兄弟总是怀疑我在看什么书,我不得不三番五次地解释我看的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

直到最近大半年我才真正开始加快我的阅读速度,尤其是开始一边在纸质书上做笔记之后。最近的大半年经历与前女友的冲突、分手、处理分手后果、重新适应生活,我越发地觉得我对亲密关系知道的太少了。即便明白分手是不可避免的,之后依旧经历痛苦和崩溃,好在心中仍然有着希望。怀着这样的希望,我想从书上学习到我对未来的亲密关系应当有什么样的预期,我应该寻找什么样的另一半。

尴尬的是,近一段时间阅读《亲密关系》会偶尔再次经历崩溃,尤其是在睡前阅读,音响里放出的音乐正好应景的时候。也有在上班路上,正好看到与经历相关的章节,情感差一点涌出,为避免“社会性死亡”,把书收进包里,切掉音乐播放器里感伤的歌好整理情绪的时候。

昨天夜里,我读完这本书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我心情就像是来到一段波折的旅程的终点,我感到一种平和(closure,这个英文单词能更好地解释我的心情——车公庙食草人注)。不可避免地,我会想如果我掌握更多方法,会不会把以前的事情处理得更好一点;如果她爱看书一点,会不会我们会一起从书中学习到对对方更好一点的方法;如果······

但即便会有些这样的遗憾,你若问我我是否对过往的事情感到后悔,我一定不会。正如我最爱的一句电影台词这样讲:“尽管已提前知晓人生,以及它的走向,我依然无所畏惧,并且会珍惜每一分钟。”过往的经历塑造了今天的我,再来一次我也依旧愿意这样选择。

“Despite knowing the journey… and where it leads… I embrace it… and I welcome every moment of it.”

Arrival

最后,我想引用书里最后的一段话,为我这篇纪念这段旅程的博文画上一个句号。

当研究者要求 100 对婚龄持续了 45 年的满意夫妻解释他们成功的原因时,他们的回答是:

– 他们珍视婚姻,并认为婚姻是长期的承诺和忠诚;

– 幽默感非常有益于婚姻;

– 他们非常相似,在大部分事情上都能达成一致意见;

– 他们真正地喜欢自己的配偶,喜欢与配偶共度美好时光。

我们希望你的婚姻也能这样。

《亲密关系》

我和一个失业者的故事

一个最近失眠有点严重的家伙,半夜睡不着,讲了一个有一点自夸自擂的故事。

在我还小,十一、二年前准备计划出国的时候就预想过,家里的条件有可能让我完不成学业不得不回国。即便这样我也未曾畏惧,因为想着只要去过,等我老了至少也会有一大把的故事可以讲:那些故事不同于常人,会激励着我的孩子去追寻她们的梦想。

现在看来,学业确实是没完成了,故事确实也不少。至于能不能激励我的孩子追求梦想,那再说吧。

车站等车的男孩

那是我在学校餐厅打工的一段日子,每天得 4、5 点起床,约莫坐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车到学校,开始早上的工作。

看上去辛苦,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等车。那里的公交车总是固定时间,半小时一班,因为班次少,驾驶员总是掐点离开车站,慢慢吞吞的。很不巧,转车的地方,换乘的公交总是在我下车前就已经开走了。中间的这半个小时,总是拿了本书在看,免得实在是无聊。我那时正在探索信仰,那本天主教圣经重得很,但是我总是乐此不疲地抱着它到处走,坐下来就翻两页,一边吃力地阅读全英文的内容,一边思考圣经的启示。

那是一个凛冽的清晨——加州的春秋气温总是捉摸不定,太阳刚出来的时候你得穿上羽绒衣,中午又热得让你觉得背心才是合理的着装。我一边抖腿御寒,一边在车站坐着,一点一点啃圣经里没学过的词。

这时候,一个失业者走了过来,问我能不能借他 5 美元买个早点。

一个失业者

他在我的记忆里就是一个普通的美国人,那种你在电影或者电视剧经常看到的路人甲,没什么特别的。穿得记得还不错,不像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至少看上去穿着要比我要现代一些——我那些年几乎都一直穿着国内带去的衣服,小城市普通的穿着跟着我来到另一个国家。

他走过来的时候我有点慌张,我毕竟是个外国人,英语那时候也没有那么熟练,也不知道他想干什么。好在他没有恶意,紧张的心情在他说明了他的请求之后就放下了。

他和我讲他那天有个面试,但是还没有吃上早饭,身上也没有钱,问我能不能借给他 5 美金去旁边的快餐店吃点东西。

我从钱包里掏出了 10 美元,给了他。

愿天主保佑你

10 美元对我来说不是个小数目,这相当于我在餐厅工作一个多小时的劳动所得。虽然比起压在家庭和我身上的学费的重负好像不算什么,但我那时吃饱饭对我来说都是艰难的课题,10 美元也足够我吃两顿了。

我拿出 10 美元交到他手里,然后拥抱了他。我说,“一切都会好的朋友,愿天主保佑你”。

他说着感激的话,走向了快餐店。我又坐了下来,翻开了圣经,久久不能平静。

这并不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在社会里的普通人争取生活的不易。我那时争取到餐厅工作之前,已经在很多地方尝试过寻找工作了。我运气好,餐厅的经理“Mama”见到我就告诉我说可以让我来后厨工作。即便是这样,在一个陌生的国家,手里拿着一沓文件,逐字理解,再跑到不同的学校部门、政府部门办理许可,过程也异常坎坷。

学校餐厅后厨工作时的我
我英文名是 Andy,餐厅每天用的生菜牌子叫 Andy Boy,挺梗的…

但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别人生活的不容易,特别是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去体会的时候,许多想法和随之而来的思考涌上心头。

这个世界许多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而挣扎,这和国家、民族、政治无关。即便在发达的美国,许许多多的人也都在为生计而奔波。在生活面前,什么主义和精神都毫无意义。

我作为一个即将受洗的天主教徒,我在这样的举动中感受到了人生的价值。教会这样教导我,要让天主的光辉通过我照在别人的身上。我想,我至少做到了一点点。而作为一个外国人,在一个离家很远的国家,我能通过我微小的举动帮助他人,这样小小的成就感和融入感令我兴奋不已。

在拿出 10 美金的那一刻,我其实有一点挣扎——我手里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但我还是拿出来了,因为高尚行为的价值在于困难的程度。比尔盖茨捐 1 亿美元,他并不痛苦;而我给陌生人 10 美元,我有切肤之痛。我开始能体会即便自己生活并不富足,但也致力于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有多么的不容易。

还有那些未讲述过的故事

坐上换乘的公交之后,我便把这件事暂时地放下了,继续去面对生活。圣经讲,“不要让你的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但是这些体会令人难以忘怀,总觉得是值得被讲述的我经历的故事。

尤其是那一年,我的教父 John 在我受洗之后花了 1500 美金给我买了我人生中第一辆车以帮助我寻找工作的时候,这样的体会甚至变得更加复杂起来。不过,那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左边是我的第一辆车,1994 年产的丰田凯美瑞,甚至还带自动巡航!

深圳美食探寻 – 我和徐记煎饼果子的故事

本来只是想写个简单的美食介绍,结果这煎饼果子让我停不下来。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车公庙地铁站 C 出口丰盛町(沿着丰盛町一直得走到台盖奶茶附近,高德导航不准没有参考价值)

故事

约 4、5 年前,我住在宝安区沙井桥头地铁站附近,为了职业的发展,毅然接受了现在雅宝地铁站附近的工作。每天上下班的感觉就有如从城西跑到城东,那时还没有现在的雅宝地铁站,每天约 5 点就得起来,先坐地铁到车公庙,再转公交,单程路上差不多得花一个半小时。下班的路上总是饿的不行,那时收入也不高,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家自己做饭。下班后我总得穿过遍布美食的丰盛町,忍着饥饿穿过一家家让人垂涎的小铺子。

有一天我实在是饿得不行了,我告诉自己必须得找点东西吃。就选了这家价钱极为亲民,看上去量也足的煎饼果子店。

那个时候这家煎饼果子是由一对老夫妇开的,这两年想退休了,回老家带孙子去了,现在由他们的侄女接手。那个时候还没有前面的这些招牌,朴素得很。

原本我对这家店的预期不高,只是想着便宜顶个饱而已,却没料到这个煎饼果子抚慰了我漂泊的心。

在我的印象里,和蔼可亲的老阿姨亲切地问我要吃什么口味的,熟练地浇上面糊,等它开始凝固以后打了两个鸡蛋,撒上大颗芝麻再翻个面,一气呵成,好像这手里的煎饼果子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她吆喝着老板,往上面加上了甜面酱、生菜和小脆片,再加了一根我想要的火腿,一叠,一个煎饼果子就成形了。再用小铲子把它一切两半,放进小袋子里递给我。刚出炉的煎饼果子!我一边小心地拿着烫手的食物,小口小口地吃着它,一边在深圳的冬天里享受着它给我带来的温暖。

菜品推荐

煎饼果子一个加蛋(在原本两个蛋的基础上再加一个)加香肠加辣条

外表松软,蛋香浓郁,咬下一口,萝卜干、脆片、生菜的口感,配合甜面酱的甜和辣酱、辣条的辣,每一口层次都极其丰富。

倒不是说这份煎饼果子有多高级,而是其食材及格的品质配合多年来传承的做法,一品尝便知每一份煎饼果子里蕴含的心思,不是普通早餐老板能体会和融会的心思。

平日都是只加香肠,今天因为特别的原因,特地来了一份特别的煎饼果子。我也为着这份特别的煎饼果子,完成了一直以来想写一篇和这家煎饼果子店的故事的愿望。

第一次的尝试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不是高级食材带来的那种伴随着钱包疼痛和似懂非懂的体验;也不是街边重口味烧烤带来的味蕾的刺激。它给我的印象,就像是妈妈做的一碗稠粥,里面加了我爱的瘦肉和皮蛋,再撒了一点点盐。虽然普通,但是经过妈妈的处理,好像比外面什么大鱼大肉都要好吃。

此后,但凡下班饿得受不了了,我就回来这家店买一份煎饼果子。随着收入的增长,我可以在下班的路上吃完饭再回家,选择也多了起来,慢慢尝过了这条街上的美食,但我知道这煎饼果子是我不会错的选择,而这煎饼果子成了我下班路记忆的一部分。

后来搬了家,离公司近了很多,不再经过车公庙,也就没有再时常去这家店了。

直到公司搬来了车公庙附近,乐于四处寻找美食又不爱睡午觉的我找到了以前曾经走过的路,又找回了这间店。多年不见,丰盛町已经多了好几家煎饼果子。来回对比,好像这家就是我以前常来的地方,下定决心买了一份,假装若无其事地问老板娘知不知道老夫妇的事情。她讲,他们累了,退休回家带孙子去了,就把店给了她继续做。

我带着好像见到了多年未见的老朋友般的心情,满足地吃掉了口味几无变化的煎饼果子。

后记

一座城市总有无数这样的小店,他们与人们的联系构成了这个城市的感情与记忆。连锁网红店总是来了又走,只有这样的小店,能带给人温暖。因为这样的温暖,我好像真正地成为了一个深圳人。

如果你想让你爱的人减肥

我觉得那些说减肥很简单的人,可能对生活有些错误的理解。

在过去的三个月的时间,我的体重下降了 15 斤。我的体重达到了 7、8 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听到同事和朋友说我瘦了,穿衣服更加帅气了,真是颇有成就感。越有成就感,就越想继续努力地减下去。感觉自己不管是心态也好,还是身体健康状况也好,感觉都在稳步上升。

但是我知道,这很不容易。除开“管住嘴,迈开腿”之外,有太多的条件和限制,是没有写在各种各样减肥的方法介绍里面的。我觉得,减肥的方法根本不难,难的是方法以外的。

这些年我不断地在思考我的体重升高的原因,以及我要如何才能够减轻体重。我曾一次又一次拟定减肥计划,想要去坚持,想要去做一些改变;我也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不断地回顾为什么。直到这一次,我什么计划也没做,只是生活上做出了一些改变,体重就开始降低了。

如果你有一个你爱的人,你希望他/她体重降低到健康的水平,我作为一个曾经身材匀称(并不太瘦)过、胖过、现在在成功减重路上的人,我想告诉你一些也许你应该知道的事情。

理解

胖的原因有很多:克制不住自己吃东西的欲望,以及不愿意运动这两方面恐怕占了大多数。我曾无数次地面对这样的诘问:你为什么克制不住自己?你为什么不爱运动?仿佛胖就是自己的过错,不管什么回答似乎都可以归结为“懒”和“意志不坚定”。

但是实际情况往往比这复杂得多。

我曾经有过那样的日子: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通向何方,在焦虑中思索;为了一份 9 点半价的晚餐,饿了一天;为了事业发展,承担更多责任,熬夜超长工作。这些故事发生在我过去生活的不同阶段,在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减肥”是一种奢侈的诉求。

“减肥”暗示着一种焦虑感较低的生活方式,他得有足够的收入和时间条件去选择采取行动改变生活方式。

有些人讲,“明明可以用运动方式去对抗焦虑”,或者“生活方式很容易改变,只要去做就好了”。我想他们真的很需要在同情心这件事上努力提升一下自己。喜爱运动的人当然可以通过运动去缓解焦虑,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喜爱运动;觉得生活习惯很容易养成的人,请多多提升一下对人性的理解。

如果你真的爱你的另一半,你应该去了解除了“懒”和“不爱运动”以外更深层次的原因,这样你就不会发出“你为什么克制不住自己?”这种诘问。这种诘问没有结果,只会带来伤害。你也得理解,这个问题背后没有简单的答案。

支持

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为了让另一半变得更好,我们自己愿意付出什么样的行动和支持?

我有这样的一种感觉,这种“我对象就应该自己努力做得更好”这种把对方的努力当作理所当然的想法是常见的。因此,很多人想仅通过语言上的苛责就促使对方行为发生改变。这种想法,就像是一个嘴上说着自己爱天主,实际上做事毫无敬畏之心的教徒。这样,除了徒增矛盾,毫无意义。

如果你爱你的另一半,你想让她变得更好,那就帮助她吧!她也许需要的是你温柔地倾听;她也许需要的是你分担支出和家务;她也许是需要你监督他的饮食,适时地提醒她运动,给她鼓励。

我也曾有过那样的一段感情:她不理解我为什么工作到深夜;她总是责备我不带她出去旅行;她明明比我早回家,给猫铲屎收拾家务的事情总是落在我的头上…… 作为实际体验过这种生活的人,我觉得,当你生活充满了负担和责难,你可能很难再有动力和激情去为更好的生活方式而努力了。

如果你爱你的另一半,你应该去行动。支持也好、鼓励也好,让她在爱中努力。当然也要建立良好的预期:每一次的努力都有可能失败,失败之后不要气馁。生活还很长,我们不是为了一蹴而就,而是为了更长远的那个未来而努力。

尊重

直白地讲,这个社会就是歧视胖子。我们觉得胖子配不上自己,胖子好像是性格上有问题和缺陷,胖子甚至都买不到适合自己的衣服。我们把胖和丑、不健康划上等号,我们积极地宣扬以瘦为美的社会标准,广告里鲜少见到胖子作为模特。

可对于一个胖子来讲,这些都不重要——只有她最亲近的人,爱人、家人和朋友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嫌弃另一半胖;如果你无法接受另一半一直保持这样的身材;如果你无法控制自己用语言攻击对方不努力减肥,我想你可能并不爱对方。

爱是接受、尊重、认可。你要先想想,你的另一半就是什么都不改,你还会爱对方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想你需要的可能不是去改变对方,而是想想是不是该结束这段感情了。固执地要求别人按自己的要求去改变前,先想想自己会不会为对方去改变。我们总是对别人要求很高,而对自己要求很低。如果自己都不愿意为对方而行动,那又如何要求对方为自己而改变呢?

尾声

我能稍微瘦下来一点是多种因素的结果:通过多年以来努力的工作,为自己赢得了一个相对没有那么焦虑的工作环境;收入显著提升使得自己可以随心意搭配食物,也有充足的空间决定运动的方式;回归单身让自己有时间重新进行自我探索,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总而言之,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焦虑了。

印象深刻的一次,我从声乐课老师那回家路过一家羊肉串店。换作以前的我,可能无法抵御香味的诱惑,便会进去大快朵颐一番,晚上再后悔自己的行动带来的后果。而这一次,虽然依然会流口水,但是我能控制住自己的行为,我不再需要食物来抚慰我的心灵。伴随着羊肉串的香味我越走越远,我感到我又有了掌控自己的人生的能力。

我的爸爸几十年来工作十分努力而认真,因为工作和生活他时常陷入焦虑。他身体也不好,我们家里人都希望他开始退居二线之后减减肥。他在电话里讲,他也开始有意识地减少饭食,只不过最近工作在转变期,还是稍有些焦虑,会逐渐好地。我说,我能理解,看到他开始慢慢放下工作的重担,重新开始掌控自己的生活,我也为他感到开心。

听我妈说,他想要开始学习声乐了,我更加感到喜悦!他可能感觉难为情,没和我讲,但是我知道,他也重新开始探索生活的可能,开始想要选择自己的生活了。

爱即是点滴的付出

看到深爱的那个她满足地享用自己精心准备的一桌饭菜时,就能深刻地体会到这么做的意义。

Love is patient, love is kind.
It is not jealous, it is not pompous,
It is not inflated, it is not rude,
it does not seek its own interests,
it is not quick-tempered, it does not brood over injury,
it does not rejoice over wrongdoing
but rejoices with the truth.
It bears all things, believes all things,
hopes all things, endures all things.

1 Corinthians 13:4-13:7

《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这本书我读完了,心里满是痛苦。

它让我想起了多年前逝去的一位教育家,我有幸被她教过,在那不算长的一段时间里她教会了我很多很多。之后她因癌症骤然去世,我一度无法接受,在学校的宿舍里崩溃大哭。

时至今日,我仍然不时地会想起她,想起她过早地离开这个世界,我的心里充满痛苦和不甘——一个对这个世界如此温柔的人,天主为什么要这么早就带她离开这个世界?想着,我的泪水就会无法克制地留下。我对她的思念是如此地深切,就像是我的亲人一样;而她同样诚挚和温柔地对待她每一位学生,我想,会有千千万万她教过的孩子和我一起不时会想起她而伤感落泪。

我想,这就是爱吧。她是一个心里充满了爱的人,她用她的言行,让我感受到了爱。这种爱,好像和血缘没有什么关系,像是超脱了一般人理解的范畴,她炽热地爱着,真挚地包容着,全心全意地理解着。这样的爱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里,我知道我也许无法像她一样爱得那么无私,但我可以做到我能做到的,并且努力去做到。

当书里说,小小的花酱看到爸爸满足的表情心里充满了愉悦,就想不断地去这样做,去让爸爸生活变得更好一点,自己也会很快乐;这,我想我是能体会的。

很多人觉得自己不知道爱是什么,不知道如何去爱,其实爱很简单。爱就是,明明自己也想赖床,但是想看到爱人开心地吃到自己的早餐的表情,这样的想法驱动着自己起来;爱就是,爱人喜欢吃榴莲,即便自己没有那么喜欢吃,还是会记在心里,有机会就会买给爱人吃;爱就是,知道爱人喜欢吃肠粉,便早起骑车去平常绝不会去的地方买一份肠粉给爱人;爱就是,想起爱人想要出去走走的愿望,带着爱人在假期自驾游探索美食和美景。

爱是什么?爱就是愿意付出的愿望。如何去爱?去爱就是去实践这些付出。

爱不是等价交换,而是无私的,无条件也愿意去做的愿望。这样的爱,才是炽热的,真挚的,全心全意的,或者说,那才称得上是爱。

圣经里讲:爱是耐心,爱是友善,它不嫉妒,它不浮夸。我遇到每一个人,我都会问自己:我有没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友善,足够的让对方感到舒适。这样,当我回想起那位教育家的时候,我能稍稍感觉到一些宽慰:您的学生把您教会他的铭记于心,给他人带来了一些温暖。

神父也这样讲,我们要以天主为榜样做事,这样天主的光芒就会通过我们照耀到这个世界上。

我知道我做得并不算太好,但是还是想这样去做,从小事着手,去付出,去爱,去爱家人,爱朋友,爱未来的另一半。